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拟古
小鸟爱初阳交交鸣条柯皎日丽窗牖惠风扬薜萝兰
蕙岂不怀馨香隔岩阿所思怅道远轩车宁能过仰睇
浮云驰志竟成蹉跎烟海既迢递云峰亦嵯峨百年会
有尽日暮徒悲歌

  董 说(十二首/)
   说字若雨乌程人晚为僧名南潜字宝云有丰
   草庵等十八集
   (诗话若雨腹笥便便未免有才多 (第 19b 页)
其后居华山名正志曰故监司宣城沈公寿岳子麟
生监司死节深抱王裒之痛依退翁说法其后居姚江
名大瓠曰归安故 诸生董说
经学极博隐居浔溪辛卯
之难寺中星散说独负书杖策入山以是尤为时所重
其后居尧峰名南潜
鲒埼亭集卷第十四 (第 18b 页)
 精切非讹也 欲进其豨苓 按豨苓即庄子所谓
 豕苓音义云一名猪苓药草名也方回猪矢之说妄
 矣
讳辨 与贺争名注 按 董说
是也元稹为礼部在长
 庆初贺前卒久矣 律文三条皆本礼经故即引郑
 氏原注释之下文云考之于经质之于律谓 (第 2b 页)
 人非崔丞也又少府行十六与崔丞行二十六又不
 同注误
上崔虞部书 儳焉而不终注白头而新 按汉书邹
 阳传作如新 董说
盖本新序非误也
通解 必谓偏而不通者矣 按此句下脱其可不谓
 之大贤者哉一句当从宋闽本增
河南府同官 (第 16a 页)
 臣对曰鸷击之义。注疏亦已言之矣。阗与填通。孟子填然鼓之是也。然尔雅释此句。郭注以为群行声。左思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是也。则 董说
为长矣。
车攻
御问曰云汉之侧身。庭燎之勤政。无非中兴之基本。而朱子独以车攻为中兴之势者。何欤。
  (第 426H 页)
 臣对曰文质之欲具备。而每患于文胜。文武之欲并用。而每患于文胜。文胜之弊。为燕安为姑息。为委靡为颓堕。故古之圣王。必于是用心焉。汤武母(一作毋)论。尧舜之世。末(一作未)尝废武。征苗之役。久而后分北。皋陶之职。戒在于猾夏。斯其所以为盛世也。周之为周。成康而已。昭穆而降。武事不竞。夷狄内侵。忠臣志士。赍咨抱忧。闵国家之衰弱。而忽见其赫赫戎衣。亲统六师。喜而为诗。以诵其君。则单举武事而颂之为保邦之道。不亦宜乎。伏愿圣上深留意焉。
裳裳者华
御问曰裳裳。董氏云古本作常常棣也。恐非是常常者华与皇皇者华菁菁者莪。同一句法。裳裳只是盛貌。必不以常棣之常而叠言之也。未知如何。
 臣对曰华者花也。裳裳者华皇皇者华。皆无指一之木名。 董说
非也。然常与裳同。下裙也。(常之为裳。犹裙之为裙。)徐铉曰今文作裳。其说非无据也。常棣 (第 437H 页)
 吴拭, 丁元公, 韩绎祖, 张宗观, 朱士稚, 华远臣, 吴嘉纪, 钟晓。
   王岩, 屠爌,  董说,
 杨文彩, 黄子锡, 顾柔谦(子祖禹), 刘参。
   赵一桂, 闵遵古, 萧伦, 洪澜, 徐谦尊。
祖所轻者。特陋儒也。士其不自重乎。然彼四皓者乃白首。为人所牵挽。翱翔于汉庭之中。得不为高人所笑乎。昔 董公说
汉王缟素以讨项羽而因遂不见。鲁二生陋叔孙而不起。真自重者也。后人多慕四皓之风。歌咏者多矣。余反其意而 (第 5L 页)
。混迹驵侩。屡易姓名。每岩墙垩粉。辄以所作题擘窠书。人多恶之。夏月沈饮大醉溺水死。
王岩, 屠爌,  董说,
 杨文彩, 黄子锡, 顾柔谦(子祖禹), 刘参。
王岩初名天祐。字平格。宝应县博士弟子员也。明亡弃巾 …… (第 397H 页)
。大贾以得其片言为光宠。所赠遗甚厚。辄分给穷乏者。年七十七卒。
屠爌字闇伯。嘉兴县学生。有勖斋集。 董说
字雨若。乌程人。黄道周弟子也。晚为僧。名 (第 397H 页)
南潜
字宝云。有礼草等十八集。
杨文彩字治文。晚号一水。家贫。幼尝卖炒豆。已而学攻木。日血指。每过童子塾。 (第 397H 页)
   张宗观
   朱士稚
   方其义
   许友
   吴嘉纪
   钟晓
   王岩
   屠爌
   董说
   杨文彩
   黄子锡
   顾柔谦
   顾祖禹
   刘参
   赵一桂
   闵遵古
  
。梁鸿去国独行歌。霜凄茂苑清砧急。月照荒台落叶多。为问吴中旧知己。空山丛桂近如何。(屠爌勖斋集。) 董说
说字若雨。乌程人。晚为僧。名南潜。字宝云。有礼草等十八集。(朱彝尊明诗综。)
月老名 (第 240L 页)
南潜。
灵岩嗣。即苕上旧名士董若雨也。乱后。隐浔溪。既归灵岩。即嗣法。与余最善。(徐枋俟斋集怀人诗九首小序。 (第 240L 页)
 达淳对。以隼之急飞。兴其猛鸷。以亦集爰止。兴其进退有节。宋儒辅广已有是说矣。
阗阗郑氏说不如董氏说。集传载或说于下何欤。
 有矩对。说文曰阗盛也。博雅曰阗阗众声。尔雅郭注亦以为众行声。 董说
盖有所据。而集传之先郑后董。岂或以孟子填然鼓之之填。与阗通用耶。
宣王贤王也。云汉之侧身。庭燎之勤政 (第 385L 页)
 若镛对。周之文郁郁。而今又讲武。则可不谓文武并用乎。且平时讲武。乃是安不忘危之义。其为万年保邦之基者固矣。
裳裳。董氏云古本作常常棣也。恐非是。裳裳者华。与皇皇者华菁菁者莪。同一句法。裳裳只是盛貌。必不以常棣之常而叠言之也。未知如何。
 若镛对。说文常与裳同。下裙也。徐铉曰今文作裳。据此则 董说
似为得之。棣之谓常棣。安知非以其华之常常而命名耶。
芸其黄矣。黄色也。兴其下有章也。是则取义矣。上章 (第 399L 页)
 
臣光颜签曰。此篇既论掌兵之官。则唐虞兵合于刑官之规及命掌六师之始。似不可不载。取本书中帝典胤征二条及大司马职诸条并注。略略节入恐好。不然则似太略矣。
御签曰。帝典一条与 董说
丘按添之固可。胤征一段。虽不录。无所不可。周礼惟王建国一条及大司马卿一人条小司马条军司马条当录。按说 (第 57L 页)
寒泉共成编。四家精华萃。四子此阶梯。为学备终始。小子常爱玩。要作金秤锤。
其八十九(读南轩集)
董说
义利。先生大明辨。岂但定世趋。后学宜永勉。小子为之叹。章奏不槩见。
其九十(读东莱集)
浙东虽怪论。 (第 56L 页)
无不同。若性理二字。截然不可相通。则当曰人物之理亦我之理。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其性有异云尔。岂如彼谷 董说
耶。
南塘曰。不离不杂四字。发明理气之情无馀蕴。此言至当。以专言不杂。并句不离。不杂专言不离。分三层 (第 559L 页)
 来诲曰周子直恐后学之不知形化之出于气化。气化之出于五行。五行之出于阴阳。阴阳之出于太极。故拈出一圈于阴阳之中。
周夫子就天地大原头。实见得阴阳未生。先有此理。故拈出为圈。不杂乎阴阳而言之。是以图与说。皆竖看而顺推下来。何尝有倒看而逆推底时节乎。其所谓拈出者。谓挑太极置上头。不杂乎阴阳之中而先立乎阴阳之前。非谓其先画第二圈而始就那第二圈中。拈取其本体而挑出在上头以为第一圈也。若朱子所谓即阴阳而指其本体者。正如夫子所谓易

有太极之语。而既称本体则可知其阴阳未生。先有此本体也。继云太极生两仪则可知其两仪未生。先有此太极也。孔朱之训。一条共贯。岂有为汩 董说
处乎。矧周子之图与说。皆自一原而竖看。从大本而直推。如是分分明。明而尽有次序之不可搀论者乎。若如来诲 (第 272L 页)
 尧典一篇。熊氏作五截看。董氏作三节。许氏作四件事。尝以此问于胶丈则曰各随其所言之意看可也。然窃以为 董说
似胜。
胶丈说甚正。
 舜典文祖乃帝喾则艺祖似是黄帝。
近之。然集传既云未详所指。云艺祖疑即文祖。今 (第 439L 页)
群。以群计也。 按二说皆通。而但考下章三十维物。传谓凡为色三十。则此亦当谓凡为群三百也。传却可疑。且 董说
亦各以其数也者语意未详。
聚其角止湿湿然。此训诰当作对语。若曰息而聚其角濈濈然则似好。未知如何也。众 (第 435H 页)
坎为少阳而上得阴画则阴是少阳之本画也。离为少阴而上得阳画则阳是少阴之本画也。
  
李德以(万运) 董说
亦本朱子说。而胡氏注启蒙别作董氏者误矣。前后说俱以阳生阴阴生阳谓之交。而前说明两仪生第三画之义。故曰 (第 344H 页)